古老技艺焕新生:巴林右旗守护草原上的“移动记忆”——勒勒车

古老技艺焕新生:巴林右旗守护草原上的“移动记忆”——勒勒车

来源: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客户端 2025-11-13 09:02
  • weixin
  • weibo
  • qqzone
分享到微信

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上,曾几何时,“勒勒车”的吱呀声是游牧生活最动人的旋律。如今,虽已不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,但在巴林右旗,这门古老的制作技艺正被精心守护和传承,焕发着新的生机。

勒勒车,又称“辘辘车”、“罗罗车”、“牛牛车”,是牧民世代使用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。其特点是车轮高大、结构结实,适用于草原、沙漠等恶劣环境,承载着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明记忆,被誉为“草原之舟”。巴林右旗勒勒车制作技艺历史悠久,工艺精湛,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。

巴林右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勒勒车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——图门巴雅尔的工作坊里,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轰鸣,只有斧、凿、锯、钻等传统工具与木材碰撞发出的质朴声响。选料、烘烤、弯轱辘、凿榫卯、组装……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世代相传的智慧与经验。制作一辆完整的勒勒车,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尤其是高大车轮的制作,对木材的选择和工匠的技术要求极高。

“做这个活儿,急不得,要耐得住性子,心里得有对传统的那份敬畏。”传承人一边仔细打磨着车轮的辐条一边说道。他表示,虽然勒勒车的实际使用的场景少了,但它承载的文化意义无法替代。“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,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。”

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,勒勒车制作技艺也曾面临传承危机。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巴林右旗近年来采取了多项措施。包括:认定和支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;鼓励传承人收徒授艺,举办培训班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;组织勒勒车制作技艺展示、展演活动,将其融入那达慕大会 、民俗旅游节等文化活动中;推动“非遗+旅游”融合,让游客不仅能见到勒勒车,还能了解其制作过程,甚至体验乘坐,使其成为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。

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如今,在巴林右旗,不仅有人继续坚守着这门手艺,勒勒车也更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文化展示和旅游体验项目中,从实用的运输工具成功转型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旅游名片,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得以重新发掘。

保护与传承勒勒车制作技艺,不仅仅是保存一种手工艺,更是守护游牧文化的根脉。巴林右旗的实践表明,通过活态传承与合理利用,古老技艺完全可以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,继续讲述着草原上古老而鲜活的故事。

【责任编辑:舒靓】
乐鱼官方端网站登录入口版权说明:凡注明来源为“乐鱼官方端网站登录入口:XXX(署名)”,除与乐鱼官方端网站登录入口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,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、使用,违者必究。如需使用,请与010-84883777联系;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乐鱼官方端网站登录入口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其他媒体如需转载,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,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。
版权保护:本网登载的内容(包括文字、图片、多媒体资讯等)版权属乐鱼官方端网站登录入口(中报国际文化传媒(北京)有限公司)独家所有使用。 未经乐鱼官方端网站登录入口事先协议授权,禁止转载使用。给乐鱼官方端网站登录入口提意见:rx@chinadaily.com.cn
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
Chinadaily-cn 中文网微信
×